智律网团队是一群心怀法治梦想的人。借助互联网,我们试着让法律服务变得简单方便、公开透明。 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智律网解决了他们的法律问题,相信你也可以一样。欢迎各领域的朋友与智律网展开丰富多样的合作,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微信扫一扫关注智律网
随时随地与我们联系哦
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同志来到清华大学,以“新时代中国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为题,为600余名师生讲授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ABC”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始终遵循党中央在依法治国方面的重要部署,着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工作,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方面大踏步前进,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赋予鲜亮的智慧底色。
这次的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大家一致反映报告格局“有高度”、案例分析“接地气”、科技展示“开眼界”、展望未来“壮士气”。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别是智能信息检索与司法信息处理方面研究与教学的高校教师,我也有幸参与到清华大学建设计算法学交叉学科,以及人民法院科技创新专家组的一些工作中,因此对周强院长的报告内容有更深的一些体会,简要总结如下:
一、计算科学思维贡献提升司法效率
周强院长在报告中指出:“法院是专门负责解决纠纷的国家审判机关,司法解决纠纷的过程,本质上讲就是寻找事实、寻找法律的过程。”这一对司法本质的精辟阐述,引导我们进一步认知了司法与信息科学,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司法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不仅是“顺势而为”,而且是“必由之路”的内在规律。
寻找事实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将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投射的过程,核心是将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转变成为虚拟信息空间中的逻辑元素,可以认为是将物质世界信息化的特殊形式。
而寻找法律的过程,则是将事实依据匹配法律准绳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了根据事实检索相应的法规法条,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含义;也包含了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事实归纳总结立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失与不足的含义。
以计算思维的观点,这两个过程中均包含了建立计算模型、收集计算数据、设计计算算法的步骤,涉及了知识工程、信息检索、数据挖掘等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计算机科学是当今最具活力、最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推进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深度交叉渗透,不仅为这些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还衍生出新的重要交叉学科方向。计算思维与司法实践的结合,也必将催生新的知识体系,对计算机科学与法学各自的发展与相互的交叉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方面的工作,在司法实践中已经产生了诸多有价值的应用成果。不仅限于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应用,更体现在计算思维模式对司法流程的再造上。如杭州互联网法院推出的“异步审理”模式、广州互联网法院推出的“在线交互审理”模式,都可以认为受到了计算机科学涉及的互联网传输技术研究中的“异步传输”技术的启发,大幅提升了法官处理案件的效率。
二、智慧司法公开助力推进司法公正
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保证司法廉洁、提升司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宪法法律原则、保障公民诉讼权益,展示现代法治文明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周强院长在报告中指出:“寻找事实、寻找法律,必须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深化司法公开,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法治进程密切衔接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计算思维应用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已经建立,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四大平台为代表的公开信息平台建设成果斐然。
可以说,从公开的深度、广度和可获取性而言,中国的司法建设走到了世界前列,我与欧、美、日等国从事法律信息处理的同行交流,他们也都深表钦佩,这确实是制度优势带来的技术优势。
但同时,随着司法公开领域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越来越少,为了避免在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中犯颠覆性、全局性的错误,我们需要着力避免如下的潜在风险性问题:
首先,应更多的考虑如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利用权利,避免大数据应用领域常见的“拥有大量数据却对其中的价值知之甚少”的风险。
其次,应主动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避免少数企业或平台凭借对公开信息的理解和获取能力,形成事实上的“二次加工”垄断(美国以处理公开司法信息为主的企业市场规模超过874亿美元,潜在利益巨大),避免形成类似互联网搜索领域“一家独大”的不利局面。
最后,应加强对数据公开实效的评查,一方面提高敏感信息防护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改进司法公开中存在的地域、领域差异,使得司法公开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在应对以上风险挑战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同样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如何采用智能化的方式进一步地转变公开理念、拓展公开内容、优化公开平台、创新公开形式,不断提升公开信息的利用效率,助推司法改革和司法进步,成为新时期司法公开的重要命题。
三、智慧司法实践“反哺”人工智能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我国科研院所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布局时指出,“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
交叉学科一直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往往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存在“交叉”的不同学科之间往往仅强调一方的“输血”而忽视了双方的“互利”。
周强院长的报告指出,“建设智慧法院既是时代需求,更是客观需要,是我们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智慧司法的研究与实践而言,不仅需要计算机学科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注意从源头上避免单向简单应用信息技术成果、而忽视智慧司法研究客观上存在对计算机领域进行“反哺”的重大潜在优势的现象。
智慧司法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反哺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从智慧司法的服务对象上看,智慧司法系统的用户呈现知识水平、专业程度高度异质化的特点,针对不同背景的用户使用智慧司法系统认知过程的数据收集与建模,本身可以协助我们建立更加完善的司法知识体系,甚至指导构建从常识到专业知识、从通用化到专用化的认知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
其次,从智慧司法的数据对象上看,与其他垂直领域的数据相比,司法数据呈现相对结构化、逻辑组织较为严密的特点,当前,提高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算法的鲁棒性、可解释性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而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和因果逻辑推断等技术则成为支撑鲁棒、可解释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路线。司法领域数据具备的这些特点,使之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性研究中适宜的应用场景,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应许之地”。
四、协力打造智慧司法的“清华学派”
周强院长在报告中对清华大学的办学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之为“当代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一直以来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2019年,全球影响力较大的各个高校计算机学科评估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均位居前列(英国QS排名列全球第15位,英国泰晤士报排名列全球第20位,美国US News排名列全球第1位)。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复建以来,也始终以国家使命为动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法治人才,在中国法治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建设的深入,清华大学在司法信息化、智慧司法研究和计算法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的,在以司法信息检索为代表的智能司法公开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2019年8月,在中、美、印等多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参加的第11届国际信息检索与评价论坛AILA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Legal Assistance)法律检索比赛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司法公开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组获得法条检索任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和清华大学党委的关怀下,我们作为清华从事智慧司法技术研究与教学的教师,有充足的信心发挥清华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打造智慧司法的“清华学派”,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作者:刘奕群 | 编辑: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