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反家庭暴力能寄希望于“110”吗?

智律网整理 责任编辑:王琴琴 2017-10-18 09:41:59 此文已帮助过 946

  由中宣部、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预防和制止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家庭暴力纳入“110”出警工作范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意见》为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9月8日《中国青年报》)。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与爱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历来强调“家和万事兴”,强调“亲亲”、“尊尊”的家庭伦理秩序。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再出现的家庭暴力现象,不仅破坏了家庭这个“宁静的港湾”,而且也冲击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基础。为此,国家公权才有必要介入被视为“私人领地”的家庭内部,甚至通过立法向家庭暴力说“不”。

  然而,在确认公权干预的正当性的同时,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对家庭暴力实施恰当的治理,却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实践性难题。就拿公安机关来说,《意见》虽然将家庭暴力纳入“110”出警范围,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却面临着规则制定者所难以想象的诸多困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夫妻间普通的吵架招来“110”民警时,该怎么办?是充当好心的“马大姐”耐心调解,还是将滥报警者科以行政处罚?再比如,严厉的父亲正在拿着笤帚“教育”自己的孩子,警察到底管不管?这些问题,可能从理论上不难拿出“家庭暴力”的概念标准进行判断,但实践中可不是如此简单。当民警深夜面对报警的“妻子”不让带走打了自己的“丈夫”时,又岂止一个“尴尬”所能形容!前些年,“有困难找警察”这样的标语已经让不少基层公安机关面临重重困境,这一次“110”出警会不会再次置警方于“难以自拔”的境地呢?

  与执法可能面对的困境相比,“110”出警对于反对家庭暴力的效果更值得探究。不可否认,在许多场合,出警对于及时制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维护家庭弱势人群的人身权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一般的家庭暴力也能起到遏制的导向作用。但问题是,民警将施暴者强行带走并进行处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使行为人“下不为例”?又能对社会起到多大的“引以为戒”的示范效应?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出警对于已经出现裂痕的能否起到修缮和恢复的作用?被放回家的施暴者还会不会采取更严重的报复行为?如同单纯的刑罚根本无法实现对受损社会关系的修复一样,简单的执法处理也根本不足以承载弥合家庭裂痕的功能。而只要不能从根本上修缮这种家庭裂痕,那对家庭暴力的治理而言也就必然是“治标不治本”。

  当然,笔者并非一味地反对将家庭暴力纳入“110”出警范围,只是认为:在我们作出此类公权介入家庭私人领地的同时,必须持有充分的谨慎,不单只关注这种介入的正义性,更需要关注民警介入所带来的上述种种实践问题。如果不是事先设定好了公权介入的贴切方式,如果不为公权自身设定妥当的“退身之策”,那么很可能让贸然介入的公权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丢了夫人又折兵”。与此同时,在制定此类决策时,除了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是不是也应当征求广大基层民警的意见?毕竟他们才是最终面临执法困境的人,如果民警自身都不能认同这样的介入方式,那么执行起来必将大打折扣。

  其实,家庭暴力的治理并不是单纯制度层面的问题,它更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在中国,家庭暴力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是在传统“三纲五常”式家庭伦理秩序被打破,而现代法治型家庭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于这样一种文化“断档”背景中的社会不良现象,我们的治理手段应当谋求更深层次的文化转型对策,谋求更广范围的制度嬗变技艺,在实现现代家庭法治化的伦理秩序重建过程中,将家庭暴力的毒瘤剔除干净,为社会和谐输送一个个文明的家庭细胞。


您知道吗?

遇到法律问题,有81%的当事人第一时间通过搜索与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来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影响;遇到法律问题,及时找律师咨询专业意见,能够降低该问题上存在的95%以上的常见法律风险。

下一步,马上点击“找个律师”按钮,找当地专业的律师进行咨询,确保您的权益及时得到有效保护,降低法律风险!如果您的情况比较麻烦,不要再犹豫了,我们建议您第一时间找律师解决。

找个律师

如何选择好律师?

智律大数据帮你精准匹配!
  • 找专业对口的,精准!

    根据案情涉及专业选择,系统帮你细分具体需求,快速找到专业律师。
  • 匹配度最高的,靠谱!

    同时检索全网律师条件,匹配度及理由一目了然,律师结果为您定制。
  • 看案例相关的,放心!

    查看匹配结果中办过自己相似案件最多的律师,他一定更有经验胜任。

Copyright©2024 智律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29106号-1